每年7月7日或8日進(jìn)入小暑節(jié)氣。暑者,《說文》曰:“熱也。”《釋名》曰:“熱如煮物也?!笔罱鼭袢缯?,熱近燥如烘。
7月是全國大多數(shù)地區(qū)氣溫最高的一個月,小暑、三伏、大暑這些“熱”詞在7月?lián)涿娑鴣怼?/span>
諺語云: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?!贝藭r,最經(jīng)典的“烹飪”方式是蒸。陸游說:“坐覺蒸炊釜甑中?!标担▃èng)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??梢娦∈罟?jié)氣,意味著一種“蒸炊”時節(jié)的到來,人們?nèi)缤豢墼谂瘹鈭F(tuán)的大籠屜中。其實(shí)不僅是蒸煮,還有燒、烤、煎、熬等,天氣以各種方式“烹飪”著鮮嫩多汁的我們。
唐伯虎的《事茗圖》描繪了文人學(xué)士悠游山水之間,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:茅屋里一人正倚案讀書,書案一頭擺著茶具,靠墻處書畫滿架。邊舍內(nèi),童子正在烹茶。而小溪上橫臥板橋,一人策杖來訪,身后一書童抱琴相隨。長夏之日,自有茶香之氣,亦有鳴琴之聲。
現(xiàn)在,我們已然少有以“鳴琴”來消夏,古時許多悠然的消夏方式,很難與快節(jié)奏的現(xiàn)代生活形成交集,至多只是人們游覽過程拍照時的幾種姿勢而已。怒吹空調(diào),暴食冷飲,我們的消夏方式,比古人更為簡單和“暴力”。
如何消暑、應(yīng)對苦夏,一向是一個大課題。古人說:“隱伏避盛暑?!弊詈媚芡瞬赜谠旗F山中。“小暑大暑正清和,荷花香風(fēng)透涼閣。思君不至哪知暑?拿著六月當(dāng)臘月?!币幌氲侥承┤?、某些事,心里便拔涼拔涼的!
熬夏不易,容易懶,容易煩,容易昏然入眠。記得有首打油詩:“春天不是讀書天,夏日炎炎正好眠。秋有蚊蟲冬有雪,收拾書包好過年?!?/span>
面對酷熱,消暑能力有限,古人也只有兩個字,一個是逃,一個是熬。面對暑熱,如何逃?深藏?!靶∈畈蛔阄罚罹尤缤瞬?。鳥語竹陰密,雨聲荷葉香?!钡搅种小⒌剿?、到寺里躲避烈日,做一個濃蔭中的隱士。
盛夏午后,槐蔭之下,仰臥、袒胸、露腹、翹足,在涼榻上小憩。床邊是清涼意境的大屏風(fēng),寒林雪野。桌上有書卷、燭臺、香爐,文人的消夏如此具有儀式感。為了熬過盛夏,人們積累了許許多多的習(xí)俗,至少說明人們對于度夏,是謹(jǐn)慎和認(rèn)真的。
夏無怒,秋莫愁,但愿人無恙。
納涼
宋 | 秦觀
攜?E來追柳外涼,
畫橋南畔倚胡床。
月明船笛參差起,
風(fēng)定池蓮自在香。
返回列表 上一篇: 【國凱置業(yè)】-扶貧助困,大愛民權(quán)!
下一篇: 天地英雄氣,千秋尚凜然